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第三方檢測試行方案執行已有時日,在年內即將實施的《美國2009食品安全加強法案》(下稱《方案》),也進一步完善了第三方檢測實驗室和實驗室認證機構資質的規定。但迄今為止,不管是在中國、美國或是其他國家,FDA還沒有授權或承認任何一家檢測公司或機構具有“第三方獨立檢測”的資格。專家認為,國內部分食品出口檢測機構應爭取獲得FDA認可,否則將失去出口食品檢測市場。
據了解,所謂第三方檢測又稱公正檢測,是以公正、權威的非當事人身份,根據有關法律、標準或合同所進行的商品檢驗活動。第三方是處于買賣利益之外的,可以是和兩個主體有聯系的,也可以是獨立于兩個主體之外的。
多年來,美國要求所有食品、水產品在入關前,都必須接受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抽檢,而且,每個州的食品安全標準都不相同,有的州,如加州的食品安全標準比聯邦法規更為嚴格。另外,一些大型的食品企業,如沃爾瑪,都已建立起他們自己的食品檢測標準,并與美國FDA安全標準同步。不同的食品企業檢測標準亦不同,有些企業甚至比FDA的條規內容更為詳細。
然而,中國水產品質量安全依然讓美國感到擔憂。根據FDA方面消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五類水產品包括鯰魚,?魚,巴沙魚,蝦類和鰻魚,都會被FDA自動扣留并抽檢,因為FDA曾在這些水產品中檢測到普遍含有違禁藥物殘留及污染現象。在今年5-10月所抽檢的中國進口水產品中連續測出有硝基呋喃(Nitrofuran)和氟喹諾酮(Fluoroquinolon,沙星類)抗生素類殘留,以及孔雀石綠(Malachite green)和結晶紫(Gentian violet)抗真菌類殘留,而氟喹諾酮殘留尤其讓人擔心。
近年來,受財力和人力等條件的限制,單憑FDA一己之力已經無法應付大量進口的待檢測商品。為此,現在FDA正在進行一個“第三方檢測試行方案”,并已進行到第二階段,目的在于最終實現由FDA承認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其獨立性和專業性,來確保美國進口水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同時也能補充美國官方檢驗人力的不足,使進口水產品迅速通關,從而減低出口商的檢驗檢疫成本。
據全美科技集團總裁湯紹銘介紹,目前所有參與“第三方檢測試行方案”的檢測單位,都是志愿性質的,他們都是有資格、有能力、具有獨立性的檢測單位,但他們目前并不是FDA授權或認可的。
然而,不少國內水產從業人士對FDA第三方檢測仍然存在誤解。有很多食品出口咨詢公司誤導或過早地承諾,出口的食品包括水產品只要由他們檢驗通過,就可以直接通關到達美國。但事實是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對第三方檢測機構仍然在制定過程中,還沒有提出具體的第三方檢測及認證方案。
湯紹銘表示,按照常規的立法程序,美國FDA會在聽取大眾的意見后再做最后定案,一般需要花1-2年的時間,有時也因為有限的預算、人力資源以及無法預估的其他議題的出現,但“第三方檢測方案的執行只是時間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