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而對于質量的保證,基礎的技術支撐便是計量、標準化和合格評定。在計量、標準化和合格評定等各項保證質量建設的工作中,計量又是所有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礎。計量科技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的提出,為中國計量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出了發展的要求。計量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硬件軟件等多方面基礎的夯實,計量文化建設也是計量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計量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
?
1.經濟全球化與中國計量文化建設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本身就包含著經濟與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日益深化的經濟全球化,將使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系與交往更加緊密、共同利益不斷增加,相互依存性顯著增強。
在全球貿易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以計量、標準化和合格評定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調整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給予計量事業更多的關注與支持也顯得尤為重要。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之一即為科技全球化,計量工作中的技術基礎性工作,作為一切科學技術發展的技術基礎,亦尤其需要受到重視。經濟全球化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我們應緊密結合中國計量文化的實際,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計量文化,加強對外交流,構建中國計量文化體系,提高中國計量文化的影響力和我國在世界計量工作中的話語權,進而更有實力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
2.可持續發展與中國計量文化建設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科學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基礎之一,沒有較高水平的科學技術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不能實現。而計量科學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計量事業,就必須重視我國計量文化建設與我國計量文化體系的構建。樹立公平、公正、公開的計量意識,推動計量文化的宣傳,加強社會對計量工作的認知和理解。現階段,社會普遍對計量工作和計量文化缺乏真正的認識,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民經濟只認同作為第一、第二產業的工農業生產的價值,忽視了計量的社會價值或者將它看作是一種公益性的福利事業。?
雖然當前社會大眾對于計量的了解程度還不夠高,但是他們還是對計量工作充滿了好奇和對計量知識的渴望,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需要對計量工作及計量文化進行更為廣泛和通俗易懂的宣傳才是。只有社會大眾對計量文化有了解,才會有更多的領域受到關注它,才能有熱衷者深入的研究它,計量事業才能夠可持續的發展。
3.人的全面發展與中國計量文化建設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由低到高、不斷提升、不斷完善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全面發展與文化建設是辯證統一的。文化的不斷創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又反過來推動文化的前進。人是文化的動物,文化的表現載體是人。人與文化結合才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人作為社會的主體,也是文化的載體,因此,人的全面發展與文化建設的統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計量人的全面發展與計量文化建設亦是如此。?
計量人的全面發展基礎是計量文化建設。首先,計量文化建設就是要為計量人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其次,計量文化建設要為計量人提供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促進計量人的社會化、文明化,培養塑造健全、完善的計量人。再次,計量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幫助計量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之成為推動計量事業向前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力量。
二、計量工作文化建設的現狀
在《質量發展綱要》“夯實質量發展基礎”中,提到了“強化計量基礎支撐作用”。前文曾提到過,在全球貿易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以計量、標準化和合格評定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調整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計量作為一切科學研究的技術基礎,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是出自漢.戴德《大戴禮記.保傅》:“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毫厘:很小的長度計量單位,極言數量之小。詞語意思是開始時期只相差一點點,但結果會相差千里。形容細微的失誤,最終導致巨大的差錯。計量文化是中國悠久文化長河中永未停息,底蘊深厚的洪流。秦始皇為了便于國家的統治及經濟的發展,在統一六國后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在中國科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顆璀璨明珠。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頒布了《關于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確定了以國際單位制(SI)單位為基礎的法定計量單位,實現了單位制的國際一致性,國際單位制的一致確保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與國際接軌。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一定能建成現代文化強國。?
現階段社會大眾對計量工作的認識不夠,除了“3.15”消費者權益日對產品質量、眼鏡檢測、血壓計檢測等具體實物計量有所了解外,一般的社會大眾對計量是什么,計量的作用、與社會經濟生活的關系都知之甚少。社會普遍對計量服務缺乏真正的認識,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民經濟只認同作為第一、第二產業的工農業生產的價值,忽視了計量服務的社會價值或者將它看作是一種公益性的福利事業。計量服務也一直作為“量傳”、“檢定”被納入國家為社會提供量值傳遞服務的公益事業。至今社會各領域還經常習慣性地混淆“檢定”和“校準”、“量傳”和“溯源”的概念。?
雖然當前社會大眾對于計量的了解程度還不夠多,但是他們還是對計量工作充滿了好奇、對計量知識充滿渴求,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需要對計量及計量工作進行更為廣泛和通俗易懂的宣傳才是。?
實踐質檢總局黨組提出“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十二字方針,我們要加強計量文化建設,推動計量事業的發展。2011年世界計量日當日,王岐山副總理反復對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囑咐:“國家質檢總局有著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這樣一個共和國的寶貝,你們就有責任為計量院服務好。”得到這樣的指示,計量工作者們乃至所有的計量人都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深深體會到社會大眾了解計量、認識計量的重要性,意識到計量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深化計量文化的建設,構建社會計量文化氛圍,對促進計量工作發展,建設質量強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三、加大對計量文化之宣傳
《意見》對加強質檢文化建設提出的8點具體要求中最后一項即是“大力宣傳質檢文化”。因此,對計量文化的宣傳,得到社會大眾的接受和認可也是計量文化建設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之一。加強計量文化建設的手段之一,就是要加強宣傳。計量管理或計量技術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宣傳自己,讓社會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計劃經濟時代,因為計劃、指令會影響你的興衰存亡,因此那時計量不需要宣傳;而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計量則需要改變傳統的舊觀念積極宣傳、廣而告之。競爭產生動力,宣傳帶來活力。計量法律法規需要宣傳,最好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行政許可法》的施行,要求政府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也需要宣傳;計量技術機構在依法強檢和承攬業務時,向社會告示或做出承諾時都需要宣傳。為了擴大影響,廣開計量服務之路,計量工作相關技術部門歡迎廣大社會公眾及用戶走進計量技術機構,零距離地了解服務能力,真正做到供需見面,服務到位。在全球貿易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以計量、標準和合格評定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調整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給予計量事業更多的關注與支持也顯得尤為重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計量文化環境,有助于促進計量工作的發展。?
就當前形勢來看,計量文化宣傳的形式和力度都略顯不夠。雖然每年的3.15計量專家都會走上街頭宣傳質量和計量;3.15的晚會也在積極地對質量和計量進行著媒體宣傳;5.20國際計量日也以“計量走進XX的主題”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但是計量文化的傳播和宣傳方式還是不夠全方位、多視角,以立體的、通俗的、形象的方式來傳播計量知識,現已引起了全社會共同的關注和支持,使人們真正體會到計量來自于社會,應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
1.加快計量信息化建設
建立對外開放、全國聯網的網絡平臺,提供法規信息、技術法規信息、各類計量資源信息、計量政務信息等,開設咨詢和征求意見的交流平臺,實現信息公開與共享。?
2.發揮法制輿論宣傳積極有效作用
利用集會、廣播、電視等媒介或媒體廣泛進行依法計量的宣傳,普及一些計量的基本概念和常識,說明計量工作對人民大眾經濟生活的重要性,從而使其認識到加強計量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依法維權的法治意識,做到自覺抵制和糾正違反計量法律法規的行為;從而為建立廣泛的群眾監督網,進一步搞好計量工作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通過集中教育培訓、利用網絡傳輸、到計量技術部門現場參觀等手段加大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普法力度,通過宣傳使人們了解計量工作中的相關規范。從而使社會自覺按照有關法規規范自己的行為。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2-09-10
2021-10-28
2020-08-21
2019-11-20
2019-09-27
2019-08-27
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