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組數字:
17名職工,5年中,建成了2700平方米的綜合檢測大樓,實驗室面積由原來的100平方米增加到1200平方米;實驗室設備由原來的10萬余元增加到200余萬元;固定資產總值由44萬增加到1000余萬元,增長了20倍。成立了“晉中(汾西瑞泰)煤礦設備安全技術檢測中心”,填補了晉中市礦用風速表、粉塵采樣器、一氧化碳傳感器3項礦用安全計量器具的檢定空白。
數字從表面看是枯燥的,但它隨之產生的連鎖效應卻是:創新了檢測機構建設的新模式,在山西省也是一個創新。它是合作雙方充分利用各自的信息、技術,達到互惠互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調整和布局晉中市乃至全省檢定資源,共同構建全省煤礦安全生產技術保障體系的一種有益探索。
如此巨變發生在晉中市左權縣質監局。左權縣是革命老區,在許多人印象中,左權縣質監局是一個業務總量不算大的“山區小局”,緣何能夠在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顯露崢嶸,有聲有色?又為何能夠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集聚這么大的規模?盛夏時節,我們走進左權縣質監局,在生動鮮活的實踐中尋覓著答案。
轉變思維,主動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思維是行動的先導。
2007年前,左權縣質監局一直租用的是縣石油公司的舊辦公樓。由于受辦公場地制約,辦公室與實驗室同處一室,連檢測設備都沒地方放,無通風設施,無法滿足溫度,濕度,清潔度等環境條件,嚴重影響了產品的檢驗檢測質量。
為改善檢驗檢測條件,更好地開展各項檢驗檢測工作。左權縣質監局不等不靠,積極想辦法。在山西省、晉中市質監局、左權縣委、縣政府和各方的支持下,總面積為2700平方米的左權縣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測試綜合大樓于2008年動工興建,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已于今年1月4日遷入新址。食品、煤質等實驗區域得到了有效劃分,場地、采光、采暖、通風、溫、濕度控制設施一應俱全,實驗設施和環境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滿足了當地政府、生產企業、經營單位等提出的產品質量檢驗技術支撐要求。
左權縣質監局局長袁樹民介紹,原先,當地政府對質監局罕有財政上的支持。但他們緊緊圍繞縣域經濟發展,主動地、實實在在地工作。他們變“企業找我”為“我主動為企業服務”,積極為左權綿核桃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對全縣寄宿學校的米面油進行免費檢驗,對全縣超市、集貿市場的計量器具全部實施免費檢定等;同時,他們還主動向當地黨政領導匯報本單位的工作設想、工作重點、解決辦法、預期目標,并積極征求其意見。這些做法均得到了左權縣委、縣政府和企業的認可。
從2007年起,左權縣委、縣政府每年都給予縣質監局財政支持。2008年在財政緊缺的情況下給予縣質監局6萬元支持,購置了壓力表檢定裝置,建立了壓力檢定站,基本滿足了全縣近2萬塊壓力表的檢定工作。今年4月,縣委書記王兵在調研民生計量工作時,得知縣質監局因資金緊張,無法建立熱能表和燃氣表檢定站,遂現場決定予以財政支持120萬元購置熱能表、燃氣表等檢定裝置,為全縣老百姓供熱、用氣提供了可靠的計量保障。據不完全統計,左權縣委、縣政府自2007年以來累計支持縣質監局320余萬元。
“由于質監局實行的是垂直管理,很容易被“邊緣”在當地政府的中心體制外。這就需要我們質監部門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要把自己看成全縣的一分子,把質監部門的職能主動融入到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并進一步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努力把質監工作上升到當地黨政層面來開展。”左權縣質監局局長袁樹民如是說。
創新模式,合作共建“煤礦設備安全技術檢測中心”
7月11日,我們來到左權縣質監局四樓,迎面一塊大牌子讓人眼前一亮:晉中(汾西瑞泰)煤礦設備安全技術檢測中心。走進整潔一新的實驗室,我們看到,技術人員正緊張地忙碌著,2700平方米的空間里擺放著各種檢測儀器設備。技術人員向我們介紹了檢測部門的組成、儀器設備的配置、檢測人員的構成、監測業務等情況,目前,該技術檢測中心已獲合法授權的有:催化燃燒式甲烷測定器、光干涉式甲烷測定器、一氧化碳傳感器、礦用風速表(包括風速傳感器)、粉塵采樣器5個項目的檢定工作;其中,一氧化碳傳感器、礦用風速表(包括風速傳感器)、粉塵采樣器填補了晉中市3項礦用安全計量器具檢定空白。
事情還得從2009年說起。當時,山西汾西瑞泰煤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按照我省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的總體要求,在左權縣接管了4座煤礦。2010年,該公司請檢測機構對這4座煤礦的在用安全產品進行了一次大檢查,檢定合格率僅為47%,均存在生產工藝落后、設施簡陋、安全沒保障等問題,一些通風系統特別是瓦斯監測監控系統的運行情況不容樂觀。出于對公司所屬各礦安全生產的考慮,該公司董事長任建功萌生了辦一個煤礦安全儀器儀表檢定站的想法,并得到了省質監局、晉中市質監局的的大力支持和認可。省質監局計量處要求該公司與晉中市質監局合建一座省級一流的檢定實驗室。
但在后來的調研中發現,作為革命老區的左權縣,同時也是一個產煤大縣,境內有華能、潞安、汾西、陽煤、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山西煤銷等大集團。在現有12座煤礦中,大部分是高瓦斯礦井,還有個別煤礦屬高突瓦斯礦井;而且由于縣里沒有檢定站,全縣1500臺瓦斯計在檢定時還要跑到外地。礦井瓦斯檢測儀器數量較大,計量檢定工作分散,安全監管尤顯重要。鑒于此,該公司與晉中市質監局協商,本著“資源綜合利用、就地就近、服務企業”的原則,最終與左權縣質監局合作共建“晉中(汾西瑞泰)煤礦設備安全技術檢測中心”。該技術檢測中心按照國家實驗室建設規范進行規劃、建設。晉中市質監局局長常捍紅多次來到設備調試現場,關注建站進度,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今年5月,投資200余萬元的“晉中(汾西瑞泰)煤礦設備安全技術檢測中心”在左權縣質監局掛牌成立。
6月14日,該技術檢測中心順利通過了由省質監局組織的專家評審考核組的項目評審。催化燃燒式甲烷測定器、光干涉式甲烷測定器、一氧化碳傳感器、礦用風速表(包括風速傳感器)、粉塵采樣器5個項目均在晉中市區域內開展社會公用計量檢定,它們均是煤礦安全生產必須進行強制檢定的重要儀器,是煤礦安全生產的“眼睛”,而且使用數量較大,使用頻率很高。此舉標志著左權縣質監局、山西汾西瑞泰煤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共建的煤礦安全生產檢驗檢測體系基本建成,為左權縣乃至晉中市的煤礦安全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也使晉中市煤礦計量器具的檢定、管理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拓寬領域 準確把握工作切入點
合作共建,確是一項創新之舉。這是因為,左權縣質監局負責技術指導和日常監督管理,協助管理,山西汾西瑞泰煤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則投入設備、技術人員和日常工作資金,負責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和運行,雙方共同開拓新市場。
“左權縣煤礦企業較多的現狀,決定了它是一個安全計量大縣。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體現在對全縣安全用計量器具的監管和檢定上。我們將充分發揮技術檢測中心的技術和資源優勢,除了拓寬檢定面,還要準確把握質監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切入點,真正把政府、企業和社會的需要作為質監工作的主要任務,并貫穿于質監工作的全過程。”左權縣質監局局長袁樹民說。
目前,晉中汾西瑞泰煤礦設備安全技術檢測中心使用的催化燃燒式甲烷測定器、光干涉式甲烷測定器、一氧化碳傳感器、礦用風速表(包括風速傳感器)4個項目的設備,均采用國內最先進的自動化檢定設備,通過專用軟件系統實現儀器檢定的自動操作,避免了人為誤差,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檢定過程中,所有檢定原始記錄均由電腦自動生成,避免了手工修改和作弊,所有證書均使用省監局推廣的“山西省計量管理檢定測試校準系統”進行處理,以便日后的聯網管理和查詢。數據管理采用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相結合的方法,所有檢定結果保存一份原始記錄原件和一份檢定證書復印件;同時,給左權縣質監局報送一份,共同進行監管和督查。
在此基礎上,左權縣質監局要求煤礦企業對瓦斯計、風速表等進行建檔,凡檢定過的計量儀器均可隨時查詢到它的身份和歷史檢定信息,實現動態管理。為更好地服務企業,左權縣質監局還打破常規,將服務前移,由企業申請檢定變為提前通知,以保證煤礦企業的正常生產。
同時,左權縣質監局、技術檢測中心與計量廠技術人員積極進行技術交流,開發了“漂移檢測專用裝置”,可同時對40路傳感器進行漂移檢定,大大提高了檢定效率,此裝置在國內尚屬首次投入使用,現正在申報國家專利。另外,還計劃投資50萬元配備兩輛儀器配送車,對需要檢定儀表的煤礦企業實施上門取表和配送。
下一步,左權縣質監局將依托技術檢測中心,在紅外線傳感器、負壓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礦用鋼絲繩、窄軌連接器等方面開展相關檢測檢定服務;在煤礦煤質檢驗、地測儀器等領域與晉中市質監局開展廣泛的合作和研發。配合晉中市計量主管部門,切實加強對煤礦安全監管的力度,力爭使晉中市煤礦強檢計量器具的檢定合格率達到90%以上。
由此可見,實驗室和產業化并不是一對“矛盾”。所有的技術研發要服務于經濟和社會,必須通過市場轉化來體現。市場的手是一根無形的“指揮棒”,只有了解市場,才能適應市場,搞出來的成果才能引導市場,最終占領市場。
據悉,“十二五”期間,左權縣質監局將進一步加大設備投資,做好檢測實驗室擴建工作,加大人力財力投入,上一批企業急需的檢測設備,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主要針對左權縣鐵礦產品的檢測分析,初步形成一個層級分明、重點突出、覆蓋全縣、網絡健全、保障有力的檢驗檢測體系。同時,不斷吸取和借鑒先進的科學經驗和先進的管理模式,緊緊把握新機遇,走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用先進的人員技術水平和設備,武裝技術檢測中心,為左權縣以及晉中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準、高效、便捷的檢驗檢測服務。
一個技術檢測中心帶出一派事業的新生機。左權縣質監局走出了一條融入當地、服務地方、具有“計量”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編后語: 計量,在質量技術監督的大盤之中,似乎不那么“熱”,也不那么惹人關注。左權質量技術監督局的這一篇采訪,讀后讓人耳目一新。它的主題是,從計量切入,開拓發展的新天地。 左權質量技術監督局,從強化技術基礎入手,謀發展。質量技術監督的本色和特色,可以表述為“數據說話”。質量離不開“數據”,標準離不開“數據”,監督也離不開“數據”,這一切,離開計量、離開檢測,無從談起。 左權質量技術監督局,從堅守本分的服務入手,謀發展。他們以縣域經濟大局為中心,以當地經濟領域的支柱產業、龍頭企業為依托,開動腦筋,盡心盡力,熱忱服務。監督者與被監督者,共生共贏,一派共同發展的好局面。 左權質量技術監督局,從確保生產安全、民生安全入手,謀發展。沒有重點就沒有政策。安全,如今已是人們心中的重中之重。他們的思考謀安全上,精力撲在安全上,錢花在安全性的檢測的技術裝備上!沒有安全就沒有經濟的科學發展,沒有安全也沒有質量技術監督的健康發展。 左權質量技術監督局,從創新入手,謀發展。創新,固然要向外看,開闊眼界;也要往內看,開拓自身的縱深的領域。凝神聚力、凝心聚氣,真正實現質監事業爭創一流的發展目標。 紅色的左權,是個聞名的革命老區。可以說,左權質量技術監督局是有那么一股自加壓力的勁兒:看準了,執著地堅信、堅守、堅持。
欄目導航
內容推薦
更多>2024-02-21
2021-09-26
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