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久久久,日韩区国产区,亚欧日韩另类中文欧美,亚洲精品一区av

中國計量網 http://www.www.meettree106.com/
中國計量網——計量行業門戶網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物訪談

先進能源關鍵技術與儀器裝備亟需強化——訪中科院許光文研究員

發布時間:2013-01-09 作者:劉玉蘭 來源:儀器信息網 瀏覽:2436

  進入21世紀,能源安全已成為制約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雖然日前召開的哥哈會議最后僅達成不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是低碳經濟仍是大勢所趨。在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開發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是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緊迫任務。2010年我國新能源振興規劃即將重磅出臺,預計未來10年,我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清潔能源和節能產業將大有可為。

  由許光文研究員領銜的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先進能源技術課題組,以清潔煤技術為主要研究對象,致力于技術創新,注重科技成果產業化,與眾多企業合作緊密,如:與中石油合作開發重質油的綜合加工新技術,與瀘州老窖等企業合作研發利用白酒糟生產能源、燃氣及材料的成套技術工藝,與大型焦化企業合作研發工業煤氣生產的新型氣化技術等。此外,該課題組還研制了代表國際首創的“微型流化床反應分析儀”(與北京恒久科學儀器廠合作研制)、填補國內空白的“加壓熱重分析儀”、“燃料解耦熱轉化研究裝置”等能源裝備與測試儀器。

  另外,許光文研究員還擔任上海碧科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主要負責評價篩選清潔能源技術,指導公司的技術方向,發展技術合作伙伴。該公司是由中科院與BP公司于2009年2月共同投資建立,一期投入1.62億,五年內將投入4.62億;主要從事煤的高效轉化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促進國產技術的產業化,并積極搶灘國際市場。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許光文研究員

  近日,儀器信息網采訪了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先進能源課題組組長許光文研究員,就目前我國清潔煤技術、新型分析儀器研制及科研成果產業化等問題與許光文研究員做了深入探討。

清潔煤技術是當前重點發展對象 關鍵技術與裝備亟需強化

  訪談伊始,許光文研究員就開門見山說到:“我國富煤,但石油、天然氣資源不足;并且我國能源消耗總量大,單位GDP(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是發達國家的數倍;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的能源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因此發展高效清潔煤技術是當前能源技術的研發重點。另外,節能也就意味著減排,節能的同時也在環保,因此發展節能技術也是用好煤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國大型能源裝備主要從國外引進,關鍵能源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亟需強化。”

  當前我國正積極地從多種途徑加快開發可再生能源,作為我國能源的一個重要補充。“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開發太陽能,但短期內用太陽能徹底替代現有主要能源還不太現實。對于我國,煤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核心能源,可再生資源等其他能源是補充。”

  許光文研究員還談到:“目前國內從事煤炭利用技術研發的人很多,但高效率、低成本、清潔生產工業燃氣或工業煤氣的技術卻未受到足夠重視。過程工程研究所的先進能源技術課題組主要研究項目之一就是研發利用低階燃料生產工業煤氣的氣化技術,其應用涉及鋼鐵、冶金、陶瓷、建材等重要工業行業,可替代天然氣或燃料油,有效降低這些工業過程的燃料成本,緩解我國油氣資源不足問題。”

  哥本哈根會議幾乎無功而終,在量化責任和資金落實兩大關鍵問題上未能形成共識。對此,許光文研究員表示,“我國不會因為二氧化碳問題就少用煤炭,少用能源。但是,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國內企業應該采用先進能源技術,提高能效,減少排放,包括CO2排放,使工藝流程、設備裝置更清潔,為健康的地球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另外,作為國家的技術儲備,科研院校可設置二氧化碳減排的相關課題任務。”

[page_break]
 

在能源工藝實踐中進行儀器創新 填補國內空白

  許光文研究員領導的先進能源課題組成立3年來,承擔了國內外多項重要科研任務,主要研發先進能源轉化技術和能源轉化過程的環境保護技術。課題組以煤炭、生物質、重質油作為研究的燃料對象,基于“解耦”的科學方法,研究高效、高價值、低污染利用這些燃料的解耦熱轉化技術,同時研發轉化過程的污染物控制技術、燃料預處理技術和合成氣利用的重點技術。

  “具體研究包括:煤解耦氣化技術生產工業煤氣,高水分工業生物質廢物解耦燃燒及炭化活化生產功能性材料技術,低階煤提質技術,煤炭/生物質分級與預熱調試技術,煙氣脫硝催化劑,新型合成氣甲烷化技術等。其中,生產工業煤氣氣化技術、工業生物質廢物炭化活化技術、以及煤的預處理技術正在進行中試,并計劃了應用示范;課題組成功研發了同時抗SOx、水蒸汽中毒的寬活性溫度范圍脫硝催化劑,正組織長時間催化劑壽命中試。”

  許光文研究員繼續談到:“從事能源技術研發需要用到許多分析測試儀器,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在進行,但關鍵技術和裝備能力還未得到突破,因此通常只能高價購買進口儀器,但是很多高價購置的國外儀器與裝置的利用率不高,難以得到有效的維護,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結合多年的國外科研經歷,許光文研究員回國后帶領其課題組團隊研制了一些高性能的新型儀器,以解決研究過程的科學與技術難題,同時也填補了我國在相關行業的儀器空白。

  

許光文研究員團隊研發的微型流化床反應分析儀

  上圖為許光文研究員團隊研制的微型流化床反應分析儀(MFBRA: Micro Fluidized Bed Reaction Analyzer),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同類儀器的研發報道,該儀器將形成與商業吸附分析儀、熱重分析儀并列的新型儀器,應用市場前景廣闊。

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經驗探討

  在談到科研成果產業化時,許光文研究員談到:

  (1)“企業希望投入錢很快就能見到科技成果,這與技術研發本身有差距”

  “技術創新的價值鏈應該由以下幾部分構成:學校和科研院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新技術;通常完成小試后再進一步與企業合作,以企業為主體開展中試、示范,最后形成可商業化技術,推廣應用。因此,希望科技投入馬上就見效的觀點是不現實的。一般來說,科技投入的收獲速度慢,很多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這種價值鏈缺乏理解,都希望投入錢很快就能見到科技成果,這是很難甚至不可能的,特別對于關鍵技術和成套技術。高價值的創新技術與成套工藝、大型裝備等成果的獲得需要長期投入。”

  (2)“憑空想象,是想不出來創新的,要在實踐中創新,創新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創新不等于‘新概念’,不付諸實踐,‘新概念’就沒有任何價值。創新不是空想的結果,而是實踐的成果和發展。例如日本研究人員發明納米碳管,并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有納米碳管,而是在開展其他研究時發現納米碳管這種結構的。另外,科學研究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積,需要善于總結和提升,通過這個過程去提煉問題的科學價值和科學新發現。憑空想象,不能有創造創新,要在實踐中創造創新,這是日積月累的過程。”

  (3)“研究工作與生存關聯,難以創新”

  “現在的房價、物價非常高,研究人員的薪酬又與科研項目直接相關,多數情況下收入不高。這種科研人員背負著生存重擔做研究的體制不利于創新。最好不要給科研人員過多的外來壓力和外來干擾,壓力可以有,但不要太大。”

  “我國為研究人員設立了各種榮譽、等級,一方面激勵了研究人員,但一方面也可能使研究人員急功近利,難以潛心開展研究。為促進創新,政府和社會可以嘗試改變一些政策和措施,一方面使研究盡量與研究人員的基本生存條件不直接相關,另一方面營造一個更平靜、非激烈競爭榮譽和資源的環境,使研究人員能專心、靜心搞研究,享受科研,這將一定會促進發現創新、創造創新。”

  (4)“技術合作固然重要,誠信更重要”

  “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基于用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為企業解決問題,創造效益。在中國,目前解決問題型的科研合作不少,但更多是投資者希望形成新的技術、創造新的商機。這兩種情形的合作的產出和期待是完全不同的。對于后一種,個人建議不要一開始就讓企業投入大筆資金,因為企業希望很快有產出,但技術的創新和商業化需要過程,雙方在認識上存在一定差距,應該多溝通,縮短認識差距,充分認識到技術合作需要投入,同時也需要時間,研究人員需要以自己的研發能力、敬業精神、責任心等,與合作的企業建立誠信關系,使其承認研究人員的價值,參與技術創新過程,從近期、長期考慮雙贏。”

  (5)“儀器裝備國產化需要國家支持,企業自強,國人自信”

  “儀器裝備的研發與生產能力是我國科技的脆弱環節之一,需要強化并亟待改變當前現狀。從國家層面上,要支持國產儀器與裝備的研發,鼓勵更多的自主創新;國產化需要財力、人力以及政策的支持才能搞研發創新,國產裝備與儀器的質量才能提升;從研發單位及生產企業層面,一定將工作做扎實、做到位、追求國際標準質量,新產品一定要經過多方驗證、試用,再推向市場,推出讓客戶信得過的產品,才能穩步進入市場;從用戶角度,國內客戶需要更新觀念,相信國產儀器,支持國產儀器的應用。”

采訪手記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僅為20%,實現產業化不足5%,專利技術交易率只有5%,遠低于發達國家轉化水平。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緣何艱難?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旨在拋磚引玉,期待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及討論,為我國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發展增磚添瓦。

  (1)我國部分科研院校存在不同程度地“重研發、輕成果產業化”的現象。科研院校偏重于上課題、擔項目,科研人員重視發表SCI論文、評職稱,甚至部分科研經費完全被“自娛自樂”,最終導致課題項目與國家發展需求脫節,應用價值大打折扣。

  (2)除了科研成果先天不足之外,生產企業接受能力不足或不愿接手,亦是導致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一些重大科研項目開發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部分企業因短期內看不到成果就停止投入,導致部分課題中途夭折;還有部分企業因擔心科研院所將成果專利變相賣給其他企業,而不敢投入,以免蒙受到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多年來我國一直在倡導“官產學研用”合作模式,但因科研體制不完善,缺乏具體措施,難以落到實處。不過,我國官方六部門已聯手啟動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制,這將促進“官產學研用”各方建立持續穩定的合作關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正如許光文研究員所言:“我國不缺少‘點子’,但關鍵是如何把‘點子’做踏實、做徹底。政府要深化體制改革,鼓勵自主創新,加大科技投入;科研院校所應以市場和應用為主導,積極與企業合作,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科研人員不僅要懂原理,還要懂應用,對交叉行業也要有所了解,爭取將‘點子’做成適用范圍較廣的產品。”

  采訪編輯:劉玉蘭

附錄:許光文研究員簡介

  許光文,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CAS-BP合資公司-上海碧科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中國(北京)石油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株式會社IHI客座主任研究員。

  1967年4月生。199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同時獲得工學與經濟學雙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于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1996年6月至2006年9月工作于日本與德國,曾依次在日本Gunma University從事博士后研究,任日本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NEDO)產業技術研究員,在德國Technical University Hamburg-Harburg進行洪堡學者研究,在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IHI)基礎技術研究所任代理課長研究員,2006年通過”百人計劃”回國工作,自2009年兼任中科院與BP合資公司:上海碧科清潔能源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在國際主流期刊發表論文60多篇,被他人引用200多次,申請國際專利三項,日本專利14項,國內發明專利10多項,獲2001中科院科技發明一等獎,2003全國優秀發明專利獎等。

  目前帶領40多人的研究團隊,研究先進能源技術工藝、反應器、催化劑、分析測試方法和相關的流動傳遞基礎,具體包括:(1)煤的高值化綜合加工,涉及煤熱解氣化、低階煤提質加工、低污染高效率工業鍋爐、煤預熱調試等;(2)生物質能技術,涉及高水分生物質解耦燃燒、生物質燃氣制備、工業生物質廢棄物基炭材料;(3)應用催化,研究開發合成氣制備SNG新工藝,煙氣脫硝SCR,以及催化反應器和催化轉化工藝;(4)新型分析儀器,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服務于能源轉換研發工作的新型反應測試與分析儀器。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訂購產品 訂購產品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仙游县| 宜兰县| 临漳县| 池州市| 黄石市| 洪湖市| 云安县| 衢州市| 镇赉县| 玉屏| 五常市| 永和县| 栾川县| 上思县| 黔西县| 杭锦旗| 伊春市| 黑河市| 陇南市| 格尔木市| 会理县| 罗平县| 宜城市| 东宁县| 扎鲁特旗| 高雄市| 迁西县| 新乡市| 赤壁市| 车险| 弥渡县| 黄龙县| 桐城市| 商河县| 宁陵县| 阳朔县| 遂平县| 获嘉县| 南靖县| 余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