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熱計量儀表產業化及其投資效益 (2004-08-24)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heatmeter
瀏覽:2342
1.經濟分析
1.1 有巨大潛在市場的產業 供熱(冷)計量收費在全國開展后,僅熱量表每年需要數量可達上百萬套。還須說明的是:熱量表包括戶用表、樓用表和熱力站總表,本身還需配套的基礎產品(如流量計、測溫頭等)和配件(郊閥門、過濾器等)。
1.2具有高技術內涵的新產業 熱量表是通過兩種傳感器測得的物理量??熱載體的流量和進出口的溫度,再經過密度和熱焓值的補償及積分計算,才能得到熱量值。
1.3投資與效益的初步估計 建設部主持的《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供熱采暖控制計量收費系統”聯合承擔的5個單位分別進行的可行性研究,其成本效益分析為: 投資利潤率:13.7%?98%平均為80.1% 利稅率:20.2%?160%平均為60.2% 投資回收期:1.2年?4年平均為2.15年 盡管這幾個企業單位的基礎條件不同,分析也不盡科學準確,但結論一致:這是一個高效益的投資項目。
2.技術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歐洲熱量表的特點和應用的局限性 集中供暖計量收費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歐洲開始的。相應的“熱量表”,也經歷了從機械式、電子模擬積分式、電子數字積分式直到微處理器為基礎的智能式的發展過程。
2.2 熱量表國產化的基本要求 中國具有對熱量表需求的極大潛力,但中國不能僅以“廉價”為唯一的優勢。應該具備幾個最基本的條件。
2.2.1 應該符合國際標準。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決定從1991年起在全世界推行“計量器具OIML證書制度”。 1993年2月國家技術監督局計量司明確宣布決定將此“國際建議”稱為“國際規程”,提高了這一文件的法律地位。按照我國計量法和計量器具制造有關法律編制的慣例,現行的國際標準法規是制定我國同類產品的主要依據。因此,開發研制、生產熱量表,不能不符合R75號國際規程和ENl434歐洲標準。這些標準規程包含有嚴格的技術要求方面的內容。
2.2.2 熱量表是多部件組成的機電一體化儀表,每一個部件都應該達到相應的技術標準。
2.2.3 熱量是依據熱載體的質量和進回水熱焓的差采計算的。現在所用的流量計測得的只是體積流量,必須根據溫度和壓力修正才能得到載體質量。
2.2.4 關于熱量表使用的電源。為避免人為干擾,應采用內裝電池的設計。
2.2.5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規定:制造計量具必須取得《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
2.3 中國熱量表應具備的技術特點
在我國,由于地域廣闊,冬寒夏熱,不僅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城鎮居民需要冬季供暖;而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建筑物業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中部地區的冬季供暖,夏季供冷,以及南方地區的集中供冷都已開始發展。因此,必須研制和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熱能表。
2.3.1 建設部有關主管領導早在2年以前就提出:應開發既可以測供熱量,又可以測供冷量的熱量表?,F在看來,這一要求盡管當時有些“超前”,也提出了一系列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但確實是富有預見性的,而且不僅適應中國。最近的情況是:德國也已開始研制冷熱兩用表了。
2.3.2 中國涉及安裝計量收費用表的建筑狀況復雜。
2.3.3 中國市民用水、電、煤氣都在推行“先付款,后使用”的預付費方式,以解決長期困擾供應部門的“收費難”的問題?!盁帷弊鳛樯唐饭礁杉胰f戶,收費體制改革和政策確定之后,這個問題馬上會提出來。
3.我國目前熱表現狀
3.1 外國公司在中國 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及相關專業公司,為中國的供熱計量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3.2 起步階段的中國企業 根據專利文獻,中國最早研制“采暖用熱量表”的是1989年山西的一位教師。
4.結 論
4.1 供熱計量儀表產業是一個關系到促進我國建筑節能事業發展的產業,而且本身就具有幾百億的產值,將帶動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若干萬人的就業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熱點產業,肯定要建立在國產化的基礎上。
4.2 歐洲在集中供熱計量收費方面已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水平。
4.3 中國的熱計量儀表產業的興起,需要得到國際合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