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農業田里裝上傳感器 智能機械送肥料 (2004-11-22)
發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
瀏覽:1172
“上海專家的技術,神了!用計算機一弄,原本咱種葡萄每畝用水1200噸,現在只消200噸。葡萄還更甜,怪不怪?”往年,金華農民夏本禹夏的葡萄3元一公斤賣不掉,如今賣到10元,還被搶著要,每畝增收5000元沒問題。奇跡從哪來?“全靠上海的數字農業。”受惠農民已廣布寧夏、黑龍江、遼寧、江蘇、浙江……
什么是數字農業?老夏說不清,只知田里多了不少“怪東西”。課題首席專家、上海精準信息技術公司楊星衛研究員解釋,他們在田里裝了傳感器,哪塊地缺水,哪塊地少肥,哪塊地長蟲……都能反饋到電腦終端。然后,經分析處理,形成不同的“營養套餐”清單,傳給智能農業機械,分門別類處置,“再也不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藥’了。”同時,專家采用根域限制技術,用薄膜包住葡萄根部,按照科學要求的分量,精準加水、施養料,既使光合作用效率最大化,提高了含糖度,又避免水和養料在根部外白白蒸發。
作為重大科技專項,市科委指導思想明確:發展“數字農業”是提升上海農業品質、保證重要農產品自給率的必由之路;利用高科技優勢,為全國農業提供技術支撐、技術服務,更是上海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支持“數字農業”發展,市科委提供立項經費 800萬元。上海五四農場在 2000畝溫室和大田搞試驗,品種涉及水稻、甘藍、白蔥、水蜜桃、甜瓜等,目前均收效明顯。兩年內,本市將推廣“數字農業”到萬畝水稻、千畝蔬菜、百畝桃園。